新闻中心

外墙变形缝、后浇带、施工缝知多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7-08 点击:380

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裂缝”。你能说出并知道多少?除了常见的施工缝外,还有底板和地下室施工时会遇到的后浇带,然后还有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后三种统称为变形缝。这些更多的是设计层面的东西。搞施工的拿到图纸照着做就好了。你要干吗?只有了解这些“关节”的设置原理和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从缺乏系统的经验认知到系统的理论认知,结合现场实际施工经验,才能更好地有效合理地组织施工。

后浇带:

定义: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不均匀和收缩而产生有害裂缝,根据设计或施工规范的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的相应位置设置临时施工缝,将结构临时分为若干部分。构件内部收缩后,一定时间后浇筑施工缝的混凝土,使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是一种既能解决沉降差又能减小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

位置:位置和距离由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便于施工,避免应力集中。过长的建筑,每隔30 ~ 40米设置一个。

宽度:一般700-1200mm,现在常见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种。

作用:解决沉降差,减少温度收缩的影响,比如主楼和裙楼用后浇带隔开,待主楼施工完成后,再浇筑后浇带,将高低楼层连成一个整体,避免不同部位压力差产生沉降裂缝。当结构构件过长时,每隔30-40m设置一条宽度为700-1000mm的缝,以防止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时由于热胀冷缩在结构中产生温度应力而产生裂缝。

施工注意事项:去过现场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些,简单写几个主要的。底板和底板留置时,埋设止水钢板,梁板后浇带采用独立支撑体系。当混凝土用于补充浇筑时,必须使用更高等级的膨胀混凝土,并注意后浇带的封闭时间。

变形缝:

沉降缝、伸缩缝和抗震缝统称为变形缝。通常采用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将房屋分割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以消除沉降差、温度和收缩应力以及形状复杂对结构的危害。

1.伸缩接头

定义:是指沿建筑物或构筑物施工缝方向设置在适当位置的构造裂缝,以防止结构因气候和温度变化(热胀冷缩)而开裂或破坏。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如墙体、楼板、屋顶(木屋顶除外)等分割成两个独立的部分,使建筑物或构筑物能沿长方向水平伸缩。

设置间距:

作用:伸缩缝即温度缝,是在建筑平面尺寸较大时,为释放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在结构中产生的内力而设置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开裂。方法如下:沿建筑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预留缝隙,屋顶、墙壁、地板等所有地上构件。与大楼断开了联系。因为建筑基础埋在地下,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所以不需要断开。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cm至3cm,缝内填充保温材料。设置伸缩缝的方法通常采用在伸缩缝处设置双墙或双柱的结构,将上部结构断开,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要求。常见的伸缩接头是建筑物两个单元之间的接头,

2.沉降缝

定义:为防止建筑物因各部分地基不均匀沉降而损坏而设置的竖向接缝。

作用:当建筑物建在不同土质、不同性质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结构形式差异较大,相邻墙基础埋深差异较大时,为防止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甚至错位开裂,应在差异处设置竖向缝隙,将建筑物分割成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沉降缝与伸缩缝的显著区别在于,沉降缝都是从建筑基础连接到屋顶。

要求:(1)建筑主体结构高度相差很大,重量相差过大;⑵地基不平整;(3)同一建筑结构的不同单元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4)上层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或结构体系的连接处。

3.地震节理

定义:为了避免地震破坏,平面形状复杂的高层建筑,通过设置抗震缝,可以分割成若干个结构规则、整齐、统一的独立结构单元。

要求:(1)建筑平面突出部分较长且未采取有效措施时;𖲕When的房子有一个很大的错层;(3)房屋各部分结构刚度或荷载不同时;(4)地基不均匀,各部分沉降相差太大时。